在这个热到冒烟的夏天,想必你每天都想穿上背心、短裤和人字拖吧?可是,看着古装剧里的演员们裹得严严实实,不禁想:古人难道真的不怕热得出痱子吗?
别着急!古人的夏季穿着设计真是超乎你的想象,实际上,他们两千年前的夏装远比我们现在的T恤还凉快呢!
举个例子,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“素纱单衣”,你要是把它拿出来称重,竟然只有49克!这个重量是什么概念?比一个鸡蛋(约60克)还轻得多!现代专家对此表示怀疑,经过将近40年的努力仿制,才终于成功——为啥这么难呢?因为西汉时期的蚕吐的丝质比现在的蚕要细得多,织出来的布薄如蜘蛛网,叠起来五层也能看得清报纸上的字!
仿制的难点不光在于蚕丝的粗细,更多是因为现代蚕品种吐出的丝更粗,加上古代的缫丝工艺早已失传。东华大学的团队从1977年到2019年,屡次攻关,最终通过特殊喂养的三眠蚕,结合古老的织造方法,才勉强仿制成功。
展开剩余66%你肯定会问:既然只穿一层就觉得热,那为什么古人要叠穿呢?
嘿,这正是古人的聪明之处!单层纱布太透,富裕人家的小姐出门时就要多穿几件,风一吹,透却不露,优雅得很,比我们现在的T恤要好太多了!更有意思的是,层数多了反而更透气!因为纱衣之间的空隙大,风一进来就能流通,比包裹在厚实的棉T恤里凉快得多。唐代时就有个大食商人闹了个笑话,看到官员胸前有颗痣,结果猜测人家穿了两层衣服,没想到人家轻描淡写地一撩:“你们看看,我可是穿了五层呢!惊不惊喜?”
那么,这些普通老百姓又穿些什么呢?
- 他们大多穿葛布和麻布:将河边的野草(如葛藤)浸泡后纺成线,织出来的布料相较于麻袋更透气,虽然质地粗硬些,但在夏天穿起来却非常通风,是老百姓的实惠选择!
古人真的很聪明,采用了许多巧妙的穿衣方式:
- “开裆裤”(实际上叫胫衣),在南宋的大墓中就有实物发现,它的裤管用带子系在腰上,裆部全空,通风指数简直是五颗星!
- 还有竹制背心,这可是清朝人才发明的,由细竹管串成的马甲,贴身穿着,出汗也不粘身,仿佛自带小风扇,简直是古代的降温法宝!
宋代的女子常常会穿上轻薄的‘薄罗褙子’罩在绣花裹肚外出,而唐代的贵妇们则更为雅致,穿着如雾般飘逸的罗裙,内搭一件‘诃子’(类似吊带裙)。从那些簪花仕女图中看,古人的装扮至今仍显得前卫大胆,论起夏日穿搭的精致与勇敢,古人的确超出了我们的想象!
所以,下一次再看古装剧里那些厚重的夏季服饰时,请记住古人的智慧是了不起的。他们的“素纱单衣”不足一两的轻盈设计,还有“叠层衣物反而更凉快”的巧思,以及那薄纱罗裙的精致风尚,都是为了抗暑而精心打造的。这份对材料、工艺与人体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,着实令人敬佩不已!
发布于:江西省2024年配资网最新消息公布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