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8年3月的某一天,时任386旅旅长的陈赓正坐在指挥所,专心查看着行军路线图。忽然,他猛地将手中的画笔摔在桌子上,气愤地对通讯员喊道:“快,通知周希汉,跑步过来见我!”
为何陈赓突然如此愤怒?原来,他已经好几次派人去找周希汉,希望他能去基层锻炼一下自己。可是周希汉始终觉得,机关才是锻炼能力的最佳场所,死活不愿下去基层。几次被拒绝后,陈赓的怒火终于爆发:“周希汉,你真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吗?”他内心的不满积攒已久,而周希汉的拒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恰巧,这时旅部又安排周希汉负责绘制行军路线图。尽管他已经多次反复修改,并一丝不苟地交给了陈赓,但最终陈赓依旧不满意。陈赓本来就对周希汉心生不快,而看到这张行军路线图,更是火冒三丈。他冷冷地斥责道:“你就给我看看这张图,几天就画出这么一张不合格的作战图!你这个作战股长,简直不称职!”周希汉刚走进来,还没等他开口,陈赓便毫不客气地发难。
显然,陈赓是在故意挑事,而周希汉也并非软弱之人。他不甘心被无端指责,气愤地回道:“我认为这张行军路线图没什么问题,你这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!”面对旅长的指责,他毫不示弱。
旅长被顶嘴了,怎能容忍?陈赓立刻暴跳如雷,破口大骂:“周希汉,我早就看你不顺眼了!有本事你就现在给我滚出去!”话音未落,陈赓怒气冲天。
展开剩余74%周希汉听了这些话,气得浑身颤抖,双手紧握拳头,目光火热:“如果你真想赶我走,直说!去基层,我照样能干出一番成绩来!”说完,他怒气冲冲地转身离开。
看到周希汉愤然离开,陈赓扭过脸,露出了一丝笑意,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
三天后,周希汉被正式下放到新组建的补充团,担任参谋长。补充团是个刚刚组建起来的单位,战斗力尚未形成,领导层没有给出明确的作战任务。这样的单位,几乎没有人愿意去担任重要职务。显然,周希汉被安排到这里,就是陈赓对他“顶嘴”后的一次教训。
大家都清楚,这份安排背后,藏着陈赓的深意。经常读史的人都会知道,陈赓这个人性格开朗、幽默,心胸广阔,从不做背后小动作。可为何周希汉仅仅顶了几句嘴,就遭遇了被“下放”的命运?如果仅仅从表面看,或许真会觉得陈赓心胸狭隘。然而,事实却远不如我们表面所见。
其实,陈赓早就看出了周希汉的潜力。周希汉不仅聪明、能干,而且思维敏捷,做事具有前瞻性。这样的人才,放到任何地方都能出类拔萃,绝对是值得培养的对象。然而,周希汉当时的职务只是作战股长,与旅领导级别差距较大,而且他在机关里的表现并没有特别显眼,直接提拔他可能会引发争议。为了让他更好地锻炼,陈赓决定将他派到基层去,那里最能磨练一个人的能力。而陈赓也曾多次试图与周希汉沟通,希望他能去基层,但周希汉固执己见,始终不愿意接受。于是,陈赓用上了“苦肉计”,先是激将法,让周希汉自己“跳”进这个局。
周希汉果然中了陈赓的计,带着不服输的劲头下到了补充团担任参谋长。陈赓并没有看错人,周希汉一到补充团,就开始了整风塑纪,积极训练,扩充队伍。在他的带领下,补充团逐渐壮大,甚至打了几次胜仗,队伍也扩充了1000多人。周希汉的名字开始传开,木栾店一带,日伪军一听到他的名字,个个心生畏惧。
经过基层的锤炼,周希汉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能力,逐渐成熟,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战斗型人才。半年后,原旅参谋长李聚奎调离,陈赓毫不犹豫地将周希汉调回担任旅参谋长。仅仅半年时间,周希汉从作战股长升任旅参谋长,这样的升迁速度,犹如火箭发射一般,令人惊叹。此时,周希汉终于明白了陈赓的用心良苦。
在担任旅参谋长期间,周希汉更加全力配合陈赓的工作。他深思熟虑,敢于创新,提出了一系列战斗策略,帮助陈赓实现了多个作战方案。在他的协助下,陈赓的作战思路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。
新中国成立后,周希汉被评为中将,成为了杰出的军事将领。回望这一路的成长,除了周希汉自身的努力与才华,陈赓的慧眼识才与精心培养,同样功不可没。
发布于:天津市2024年配资网最新消息公布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